信息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信息动态
群体性事件专项应急预案

群体性事件专项应急预案

一、总则

1.目的:为有效预防、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高校内群体性事件,维护校园秩序与稳定,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,特制定本应急预案。

2.适用范围:适用于高校内发生的各类群体性事件,包括但不限于非法集会、游行示威、罢课、罢餐、聚众闹事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的集体行为。

3.工作原则:预防为主,教育疏导,快速反应,依法依规,统一领导,分级负责。

二、应急组织体系

1.应急指挥中心: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,分管副书记、副校长为副组长,成员包括党政办公室、保卫处、学生工作处、宣传部、后勤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。全面负责群体性事件的指挥、协调和决策,制定应急处置方案。

2.现场处置组:由保卫处牵头,各学院负责人、安保人员组成。负责在事件现场维持秩序,制止过激行为,防止事态扩大,保护现场人员安全。

3.思想教育与谈判组:由学生工作处、团委、相关学院辅导员组成。深入学生群体,了解诉求,开展思想教育和情绪疏导工作,与组织者或代表进行沟通谈判,争取和平解决问题。

4.舆情管控组:由宣传部和网络管理中心负责。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和媒体报道,及时收集、分析和研判舆情信息,按照统一口径发布权威信息,引导舆论走向,防止不实信息传播。

5.后勤保障组:后勤管理处负责。提供应急物资保障,如食品、饮用水、医疗用品等,确保现场处置人员和受影响师生的基本生活需求,同时做好现场的水电供应、设施维护等工作。

6.医疗救护组:校医院负责。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急救设备,在现场随时待命,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,并协助将重伤员转送至校外医院。

三、预防预警机制

1.信息收集与分析: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网络,通过辅导员、学生干部、监控系统等多种渠道,广泛收集涉及校园稳定的各类信息。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,及时发现潜在的不稳定因素。

2.预警发布:根据信息分析结果,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情况进行预警。预警分为一般、较重、严重三个级别,分别用蓝色、黄色、红色表示。通过校园广播、短信平台、官方网站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。

3.预防措施: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;关注学生的学习、生活和心理状况,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;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,畅通师生诉求表达渠道。

四、应急响应

1.事件报告:发现群体性事件的人员应立即向保卫处和所在学院报告,保卫处核实情况后迅速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。应急指挥中心按照规定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报告。

2.启动预案: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件的性质、规模和发展态势,决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。各应急处置组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工作。

3.现场处置:现场处置组迅速赶赴现场,设置警戒区域,维护现场秩序,防止无关人员进入。制止过激行为,避免发生冲突和伤亡事件。

4.沟通谈判:思想教育与谈判组与事件组织者或代表进行沟通谈判,倾听他们的诉求,做好解释说明和思想教育工作,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5.舆情管控:舆情管控组及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,回应社会关切。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,及时删除不实信息,对恶意造谣者依法追究责任。

6.扩大应急:如果事件超出学校的控制能力,学校应及时请求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援,启动更高层次的应急预案。

五、后期处置

1.善后处理:事件平息后,学校组织相关部门对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和统计,做好受损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作。对受伤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和救治,对受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。

2.事件调查:成立事件调查组,对事件的起因、经过、处置过程等进行全面调查。查明事件的原因和责任,提出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。

3.总结评估:对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,分析应急预案执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,总结经验教训,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。

六、应急保障

1.通信保障:确保应急指挥中心、各应急处置组和相关人员之间的通信畅通,配备必要的通信设备,建立应急通信联络机制。

2.物资保障: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,如防护用具、照明设备、食品、饮用水、急救药品等,并定期检查和更新。

3.人员保障: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,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,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急能力。

4.经费保障:设立专项应急经费,保障应急物资采购、设备维护、人员培训、医疗救治等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
七、附则

1.预案管理:本预案由学校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制定、修订和解释。定期组织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评估,根据演练和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。

2.预案实施时间: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。